小明出行创始人兼CTO康国庆:科技与共享出行生态

2018-11-23 11:50:21

小明出行创始人兼CTO康国庆:科技与共享出行生态

2018年11月1日-3日,2018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会暨博览会于海口市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携手行业企业共同研判2018-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大势。11月2日下午,亿欧汽车作为分论坛协办方与协会共同举办了“科技变革出行”分论坛。

其中,小明出行创始人兼CTO康国庆发表了主题为“科技与共享出行生态”的演讲,以下为演讲实录:

各位朋友下午好!我这边分享题目是科技与共享出行生态,我认为这个看法有些不同,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会讲几点。

其实大家都在看出行比较热的就是共享出行、无人驾驶,共享经济里面的共享出行是这个里面最大的部分,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经济体量都很大,因为整个衣食住行里面,出行在生产生活中包括GDP里面都是涵盖最大的,也是最全面的一部分。

国家对于车联网这一块的定义也在不断深化,包括自动驾驶车的运营、主机厂自动驾驶的落地,从产业链中的传感器到算法、算力,智慧领域的投资都是在不断增加,自动驾驶的未来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好,自动驾驶解决了司机的主要问题,解决了道路很多的基础设施,而且可能极大降低了对于车辆的需求。

其实不管是从AI来讲还是新能源来讲,我们觉得并没有那么快,马上从油车到新能源车,其实很多公司不管是资金体链受限还是运营模式跟模板不成立,商业模式不成立等等,在无人驾驶这一块,从产业和行业来讲并没有那么完善。也就是说,可能我们会在这个行业当中经历漫长的四到五年。从油车到电车来说,得出来的结论是我们的生产制造能够获得收益、相互体验的车在2023年能够达到一致,那时才能真正去销售新能源车。

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人民群众对共享汽车这一块并不太了解,因为它并不如共享单车这种低成本非常容易规模化,模式也比较轻,只有当无人驾驶真正实现,成本才能大大降低。

对于无人驾驶来讲,不管是从做算力来说,还是做算法,大家对这些概念不太了解,可能2020年所有的车都会有L3到L4的自动驾驶设备。另外,我们道路使用过程当中还是需要车路互联,APP、API等等,可能还有很多的法律法规包括传统的建设。这三点如果在市场的演变过程当中,如果都逐渐偏移到右边那三条的话可能这个社会会更加美好,这会用多长时间呢?就我自己的感觉应该是在2023年到2025年的范围之内可能我们所谓的最小阻力点会推移,未来可能很多人会选择用共享汽车,而不选择用自己的车。

小明出行是多种元素促成的一个集合,我们的口号叫小明出行不只是出行,我们从一开始就本着要做运营商,是为用户的出行做服务。 在网点运营上,有些企业利用当地政府的资源,做了很多低成本的网点。但事实上网点的开拓还是比较大的问题。

这些全部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,而共享出行这些用户绝对是铁杆粉丝。目前共享汽车市场玩家不断只能怪多,很多人带着不同的原因或者是思路来做这个事,但是这会造成大量的市场竞争,包括不管是网点的价格包括用户使用车的成本都会竞争的非常充分。

正常的运营企业会遇到以下的问题,车辆的调度成本高。正常情况下是如果我们去运营一个5百万的城市人口,我们可能需要调度自行车的成本并不高,但如果我们要去调两千辆车的话这个难度非常大,因为你需要大量的运维人员,所以调度成本很高。我们现在是一个运维人员能够管到23到25辆车,这已经基本上达到极限了。还有技术附加设备成本,比如说上海需要摄像头需要对车内的驾驶员监控,这些都是附加的设备成本。

另外,还有大小事故擦碰,比如说有的人去故意碰瓷,到晚上去KTV找那种喝醉的人撞车,这些也非常复杂。还有就是我们在全球把新车放出去以后,这个人租两天以后可能车内的东西都换掉了,就看不到了这是什么车,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。

此外,就是场地租金成本,我们在运营过程当中需要很多的站点,至少要搞到5个车位,当然很多的友商他们选择的方式是让用户来交停车费,很多用户都抱怨去机场取一个车还要交一百块钱的停车费,又把车还回去了,还得再交20块钱的使用费。

虽然有些企业是用自己采购的车或者是有些企业自己投入的,使用方式其实是这样的,我们的充电成本占运营成本的28%,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们整体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,我们的车辆本身基本上都是和社会资本去服务来做的。场地这一块,我们会和所有的产业投资方做各种各样的合作,包括对它的业态进行补贴,包括广告和置换各种方式做补贴。

接下来我们会做共享出行微创新。我们的目的是做新能源汽车服务,那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车桩位网一体化呢?我们自己其实做了很多考量,虽然我们做的是一个平台,主要针对C端用户,我们也是经销商,这些用户对于充电的网点考虑,包括我们现有的停车位,我们都会用这种方式来跟车主进行分享,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件事,车可以由任何方,社会方或者是合作方来投,桩是我们和其他家合作方去合作的,我们也在有些别人不愿意建桩的地方建了一些桩,开放给车主使用。

我们还会利用一些新的联网方式,包括Nbiot和5G商业化静态物联网的方案,Nbiot是去年开始的,现在已经大量在物联网情况下使用了,包括5G对于V2I或者是I2I的场景下,一个是有效率,二是低功耗,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。

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,人从A点到B点做什么事情,他有大概的一个消费习惯,包括行驶路径等等。为了降低他的使用费用,我们还对他进行了各种推荐,由于他肯定定期去做A点到B点的出行,我们会有一定的套餐推荐等等,在营销领域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。

还有做汽车资产的BIM,车辆在流转当中其实会产生大量的采购维修保养,包括二手车处置等等,其实在里面会做很多测算。还有从安全方面做的保障,主要是征信这一块的东西,我们利用技术对于车主的驾驶行为,包括对于服务的依赖程度,给予会员的评级,给予更好的服务,这样给我们的行业做相关的质量保障。

新能源车大概在2019年可能会爆发新款车型,我们在车里面做了大量对于新手刚刚拿到驾照这些人情况,对于车本身不熟悉的这些人,做了AR、VR这种新科技对于他们使用车辆的指导,包括很多人觉得车脏的情况,我们会做对应的空气检查,我们还会对宠物有一些包装的盒子,包括使用指令等等,其实我们对用户的这块做了很多优化,因为这是一个线上到线下体验,每一步都很重要的事业,这和传统的互联网或者和原来实体的服务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 

我们还和一些自动驾驶的企业去尝试着做区域化的低速行驶,A到B点的缓慢调车,比如说半夜有一些时间进行低速的行驶,包括我们将车利用自动驾驶的方式,让用户来呼叫等等。

未来可能还有一个对于共享出行比较好的点是无线充电,这一点是主要解决的充电问题,我们会利用智慧化所谓的兼职运维人员,通过车主奖励包或者是找一些驾陪、代驾的人帮我们去做,这个到产业化的时候是非常方便的,可以解决我们很多的问题。现在给每一个充电的过程是两块钱,如果这一块可以批量做的话是很好的。

区块链前一阵子是比较火了,但是这个跟我们的主题没有关系,我们会想到一个什么事呢?所有的企业都在关心数据,所有的数据要不是可以交易,要不是可以第三方认证,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把用户出行的数据包括车辆的数据,在可以被数据认证的地方去做一个资产,这个资产可以被自证,也可以被交易,也可以给相关的企业去做各种服务,可以给主机厂和商业合作伙伴提供一些服务,其实这一块也是有机会的。

以上的这些点是我们目前在做的,以及在未来可能会更深化去投入的几个点。分享就到这里,谢谢。

版权所有© 2019安徽智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17017703号-3